詩經·國風·鄭風·狡童 引用來源:

http://cpro.baidu.com/cpro/ui/c.js

 

IMG_6760   

 

原文

 
    彼狡童兮,不與我言兮。維子之故,使我不能餐兮。
 
  彼狡童兮,不與我食兮。維子之故,使我不能息兮。
 

英文翻譯

 
    That artful boy!
 
    He will not speak with me!

    But for the sake of you, Sir,

    Shall I make myself unable to eat?
 
    That artful boy!

    He will not eat with me!

    But for the sake of you, Sir,

    Shall I make myself unable to rest?
 

注釋

 
  1、狡童:即姣童,俊美的少年。《正義》:“言彼姣好之幼童也。”

  2、維:因爲。

  3、息:《集傳》:“息,安也。”
 

譯文


  那個美貌的小哥哥啊,不願和我再說話啊。爲了你這個小冤家,害得我飯也吃不下啊。

  那個美貌的小哥哥啊,不願和我同吃飯啊。爲了你這個小冤家,害得我覺也睡不安啊。
 

鑒賞

 
  法國女作家斯達爾夫人說:愛情對於男子隻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,
而對於女人則是生命的全部。確實,一個姑娘生活中最艱巨的任務
就是反覆證實小夥子的愛情是執着專一,永恒不變的。
因而,戀愛中的姑娘永遠沒有精神的安寧。
對方一個異常的表情,會激起她心中的波瀾;
對方一個失愛的擧動,更會使她痛苦無比,寢食難安
 

  《狡童》中的這位姑娘就是如此,
或許是一次口角,或許是一個誤會,小夥子兩個失愛的擧動,
她竟爲之寢食不安,直言痛呼。

  首先,詩的兩章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,
有層次地表現了這對戀人之間已經出現的疏離過程。
第一章曰:“不與我言”,第二章承之曰:“不與我食”,
這不是同時並擧,而是逐步發展。
所謂“不與我言”,並非道途相遇,掉頭不顧,而當理解爲共食之時,不瞅不睬;
所謂“不與我食”,是指始而爲共食之時,不瞅不睬,繼而至分而居之,不與共食。
愛情的小舟,遇到了急風狂浪,正面臨傾覆的危險。
與此相應,姑娘失戀的痛苦也隨之步步加深。
共食不睬,雖一日三餐不寧而長夜同寢尚安;
而分居離食,就食不甘味更寢不安席了。毋怪這位姑娘要直言呼告,痛訴怨恨了。

  其次,詩篇通過直言痛呼的人物語言,
刻畫了一個初遭失戀而情感纏綿,對戀人仍一往情深的少女形象。
《詩經》中刻劃了許多遭遇情變的女子形象,情變程度有别,痛苦感受不同。
《中穀有蓷》中是位飽嚐辛酸的棄婦,聽她的怨訴,似聞重壓之下,受傷的心靈在呻吟;
《柏舟)中少女的愛情遭到母親的反對,聽她的哭訴,可感到哀怨中混和着絕望的呐喊;
《狡童》中的這位少女隻是初遭失戀,聽她的呼告,
能感覺在怨恨與焦慮中,仍對戀人充滿了渴望與深情。
“狡童”的“狡”,一說通“佼”,亦即強壯俊美之意;
如此理解,“彼狡童兮”,亦即“那個強壯漂亮的小夥子啊”。
這就是罵中有愛,恨中帶戀了。
所謂“若忿,若憾,若謔,若真,情之至也”(陳繼揆《讀風臆補》)。
而兩章的後兩句“維子之故,使我不能餐兮”、“維子之故,使我不能息兮”,
則由前兩句第三人稱的“彼”,轉變爲第二人稱的直面式的呼告了,
從而把對“狡童”的戀慕期待之情表現得纏綿難割。
這位少女不同於《褰裳》中那位開朗潑辣女子的柔弱纏綿的個性,
也由此得到了鮮明的表現。
錢鍾書指出:《狡童》與《褰裳》、《東門之墠》及《子衿》
等對不同女子愛情心理的刻劃,“已開後世小說言情之心理描繪矣”
(《管錐編》第一冊)。詩文小說,打通合觀,實獨創之見,會心之言。

  古老的《詩經》,傳達的是古今相通之情,隻因語言簡奧,
才使初讀者有艱深難解之感。
《狡童》則不然,不僅少女的感情哀傷動人,
少女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話,句句入耳。此詩的主旨,應是無須爭辯的了。
可是,漢代經生卻以之爲刺詩,
《毛詩序》雲:“刺忽也,不能與賢人共事,權臣擅命也。”
鄭箋雲: “權臣擅命,祭仲專也。”
謂鄭昭公忽不能與賢人共圖國事,致使祭仲擅權,危害國家,故詩人作此刺之。
後人多從其說。一首直抒胸臆之詩,千百年來就這樣久遭曲解。
“詩必取足於己,空諸依傍而詞意相宣,
庶幾斐然成章;……盡舍詩中所言而别求詩外之物,
不屑眉睫之間而上窮碧落、下及黄泉,以冀弋穫,
此可以考史,可以說教,然而非談藝之當務也”
(《管錐編》第一冊)。
錢先生對“《詩》作詩讀”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發揮,讀《狡童》然,讀一切古詩均然。
 
~~~~~~~~~~~~~~~~~~~~~~
這是我見過網路講解裡最為精辟的詩經導讀,所以原文貼過來欣賞,
詩經是我最愛的詩集讀本啓蒙,當然『(國)風』比起『雅』,『頌』更有趣,
每每翻閱到國風篇都好像在看當時的『民間故事』,
至於那些『雅』,『頌』,就留著等我想睡時拿來催眠好了。
(與我看那些英文文法書籍一樣的功能,哈哈哈~)
 
這是一篇戀愛情詩,很有趣,很傳神地描繪了一個小姑娘的情懷:
似瞋,似謔,似怨,又情深不離。
短短幾個字就清楚描繪出這樣亦瞋亦癡的少女情懷,
看了都忍不住掩口莞爾。
 
當然這段感情是還沒有結束,所以這個小姑娘才如此寢食難安,
要是感情結束了,想來另一番局面吧,
記得陳文茜的“女人夕陽情”(同一分類『網路@好文分享』前一篇)裡說過:

年輕的少男少女,愛情對他們來說,

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,漂漂亮亮,一下就破了,

破了又接一個,每個破碎的後面,都接了個新的,

再美也隨風飄走了,連記都來不及記。

感情若是走到要斷不斷,難分難捨,欲走還留之時,

恐怕也是最是痛苦消魂的時候,

千萬般掙扎,徘徊在放手/繼續的痛苦邊緣,

我想不管是男人女人都體會過,

但是,一旦下定決心後大概是『雖千萬人,吾往之』的奮不顧身了。

 

看盡多少世間男女分手搞得沸沸揚揚,

不是名人公眾人物都要『牽托』出一堆不相干的三姑六婆出來主持正義,

更何況是公眾人物開記者會跟大家交代,報告... 一堆有的沒有的。

大概就只有『傳奇歌手』王菲的感情觀最讓我折服,

愛就愛,分就分,放下就是,感情的事儘管惜言如金,

不多說一言的沈默力道,比起天天開記者會,

或是網路,臉書到處哭訴的作法,硬是鏗鏘有力。

 

真的,感情的事兩人說好就好,

你的感情態度未必適合對方的人生態度,

好為人師的講經傳道,未必真的就是王道,

所以不能強加到他人身上,如此作法,

只是讓人聯想到聖經裡的“法利賽人”。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陌路知己(擊汐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