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經 召南.野有死麕

2011/11/24 12:14

 

 

〈召南.野有死麕 (ㄐㄩㄣ)〉


野有死麕,白茅包之;有女懷春,吉士誘之。


林有樸樕,野有死鹿;白茅純束,有女如玉。


「舒而脫脫兮!無感我帨(ㄕㄨㄟˋ)兮!

無使尨(ㄇㄤˊ)也吠!」



擊汐白話語譯:

 

野地死獐


野地裡有頭死獐子,用白茅草整齊的包著;

有個姑娘春心動,英俊的小伙子挑逗她。


林地裡有ㄧ棵砍倒的小樹,野地裡有頭死鹿;

白茅草巧巧的把它們都包捆起來,

懷春少女美如玉。


「慢漫走! 輕輕手呀,

不要碰我佩巾!

別惹得我的狗兒叫嚷起來!」


古詩賞析



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詩,

記得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,

 

一直忍不住地笑。(那是六,七年前)

原來在那樣久遠的年代,

我們的老祖宗詩人們根本不忌諱這麼寫實的手法,

描述一對情人約會的場景,細膩寫實又自然,

根本不輸給西方寫實的電影手法。



後來我上網孤狗很多『大師』的解說,

有的很無趣,硬要跟『時局,政治』掛上,

簡直是狗屁倒灶。



詩經,『風』是指風土民情,

誰管當時政局打打殺殺?

主政者為一己之力, 翻天覆地,

小老百姓哪管這些,

誰當了主子,日子還不一樣過?




《召南·野有死麕》 - 註釋

“麕(音君)”:按《現代漢語詞典》

“古書上指獐子”。

下文“野有死鹿”與上文“野有死麕”照應,

從字型上也可看出,

“麕”在古人眼裡

也很可能看成是一種“ 鹿 ”;


聞一多 《詩經新義》與何新《

就確認是“鹿”,


引用聞一多的說法:

“上古男子求婚 ,蓋以全鹿為質( ),

後世苟簡 ,變用鹿皮。

此詩吉士死麋贈女,即原始風俗之遺。”



所以,死獐子精心地用白茅草包裹好,

是那位小伙子拿來跟姑娘獻殷勤的。

(有關白毛草的用意,請看下面的注解一,)

這個小伙子的身分,應該是個獵人。


小伙子砍倒一棵小樹當柴薪,

根據詩經唐風『綢繆』(注解二),

『綢繆束薪』,是有婚娶的含義。

又把獐子以白毛草精心包綑好,

可見這小伙子是打定主意,

跟這個美如白玉的姑娘求婚媒合。



然後彷彿鏡頭一轉,

沒有了畫面,只有小姑娘如在耳邊的殷殷叮嚀:

『小伙子,拜託你輕手輕腳,

手別亂碰我身上的佩巾,

要是弄出什麼聲響,驚動了我的狗兒,

引發牠的狂吠,那可就沒戲唱啦。』



根據『互動百科』的解說:

《召南·野有死麕》
是《詩經》中的一首愛情詩。


在中國詩作中,

抒情詩雖然發達但直面謳歌愛情的卻並不多,

《野有死麕》
以它鮮明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。


全詩三段,

前兩段以敘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繪男女之情,


樸實率真;

後一段全錄女子偷情時的言語,活脫生動。


側面表現了男子的情熾熱烈

和女子的含羞慎微。


轉變敘事角度的描寫手法使整首​​詩情景交融,

正面側面相互掩映,含蓄誘人,

讚美了男女之間自然、純真的愛情。

以上引用資料來源:互動百科

http://www.hudong.com/wiki/《召南·野有死麕》




關於這篇《召南·野有死麕》歷年來很多解釋說法,

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下面這個連結去參考: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hiaweihsu/21311182

在此擊汐就不多壘述。



注解一,白茅

白茅在古代是潔白、柔順的象徵,祭祀時常用來墊托或包裹祭品。

<召南‧野有死麕〉中,

年輕的獵人就是用白茅包裹獵獲的野鹿來討好少女,

表示傾慕之意。

 

白茅也是縮酒之物,所謂「縮酒」是指立一束白茅於祭壇前,

倒之以酒,酒滲入白茅之中,表示神明已飲下所獻之酒。

古代招神也用茅,例如《周禮》〈春官‧男巫〉所言「旁招以茅」,

即男巫用茅草向四方呼喚所祭之神。


初生之茅名「荑」,白而柔,人見人愛,

因此形容美人纖纖玉手曰「手如柔荑」。

其芽現在稱為「茅針」,白嫩可食,鄉間小孩常挖取生食之。

葉不易腐爛, 古人常取用為搭蓋屋頂的材料,

〈豳風‧七月〉和〈小雅‧白華〉中以茅製索及成束的白茅,

都和蓋屋有關。

台灣早期鄉間民宅的屋頂也多以白茅搭蓋,俗稱為茅屋。

(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《詩經植物圖鑑》

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24608



注解二,綢繆束薪

詩經詩經·唐風——《綢繆》   

綢繆束薪,三星在天。 今夕何夕,見此良人。

子兮子兮,如此良人何!

綢繆束芻,三星在隅。 今夕何夕,見此邂逅。

子兮子兮,如此邂逅何!


綢繆束楚,三星在戶。 今夕何夕,見此粲者。

子兮子兮,如此粲者何!



註釋:


綢繆:音仇謀,纏繞,捆束束薪:捆住的柴草,喻婚姻愛情。
有人考證,《詩經》中的“薪”都比喻婚姻:
“三百篇言取妻者,皆以析薪取興。蓋古者嫁娶以燎炬為燭”。

(魏源《詩古微》此用捆束柴草,比喻婚姻纏綿不解。

 三星:
有多說,毛傳認為指參宿三星,鄭箋則認為指心宿三星,
近代天文學家朱文鑫考證認為三段中的三星
分別指參宿三星、心宿三星、河鼓三星
(《天文考古錄》)。

良人:古代婦女稱丈夫。

 芻:柴草。

 隅:東南邊。 參星黃昏時在東方天上,此時到東南,已至深夜。

 邂逅:遇合。 此用作名詞,代指遇合的人。

 楚:荊條。

 粲者:美人。


【賞析】

《綢繆》描寫新婚之夜的纏綿與喜悅。


詩借了“束薪”作象徵,用“三星”作背景,描寫了夜的過程,

時光的流動,但新婚夫婦的纏綿卻是那樣深厚曲折。


借助內心的獨白“今夕何夕”、“如此良人何”,

真有道不完的情深意長和新婚之夜的憧憬和激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陌路知己(擊汐) 的頭像
    陌路知己(擊汐)

    陌路知己~ 擊汐的私房話

    陌路知己(擊汐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