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詩經》〈鄘風.桑中〉

2011/11/24 18:42




 

 

《詩經》〈鄘風.桑中〉

爰采唐矣,沫之鄉矣。
云誰之思?美孟姜矣。
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宮,
送我乎淇之上矣。

爰采麥矣?沫之北矣。
云誰之思?美孟弋矣。
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宮,
送我乎淇之上矣。

爰采葑矣?沫之東矣。
云誰之思?美孟庸矣。
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宮,
送我乎淇之上矣。


注釋:

 鄘:春秋國名。在今河南淇縣南,衛輝東北處。
  爰:在什麼地方。
  唐:唐蒙,以名菟絲。
  沫:音媚,古地名,在衛國境内春秋時期衛國的城邑,在今河南淇縣南。
  誰之思:思念的是誰
  孟:老大。
  孟薑:姓薑的大姑娘
  期:約會
  桑中:沫邑的一個小地方,有人說是桑間,風俗放盪。
  要:音邀,邀約。
  上宮:城角樓
  弋:姓
  淇:淇水
  葑:音封,蔓菁菜

擊汐翻譯:

 

到哪去採摘兔絲草?就在衛國沫城的鄉野。

令我朝思暮想的人又是誰?是美麗動人的孟姜。

她在桑林中等著我,邀請我一起歡會祠廟之上,

臨別時,依依不捨地送我到淇水之旁。


  到哪裡去採摘麥子?就在沫城北邊的地方。

令我朝思暮想的人又是誰?是那美麗動人的孟家大姑娘。

她在桑林中等著我,邀請我一起歡會祠廟之上,

臨別時,依依不捨地送我到淇水之旁。



  到哪去採摘蕪菁?就在衛國沐城東方。

令我朝思暮想的人又是誰?是那美麗動人的孟家庸姑娘。

她在桑林中等著我,邀請我一起歡會祠廟之上,

臨別時,依依不捨地送我到淇水之旁。

 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擊汐導讀與賞析:

 

 

毋庸置疑,這是一首情詩,

 

以一位男子的口吻,來詠讚他與情人相會的綣綣情懷。

 

中國人的情感一向以含蓄為宜,

 

但在古老的詩經裡詠歎男女之間的愛戀,單純而不做作,

 

 

情感強烈,用字鮮明, 讓人神遊其中只見一片純美自然和諧,

 

一點都不覺得猥褻。

 

 

 

在我孤狗很多賞析後,發現針對此詩有截然不同的解析,

 

 

其中要以<小序>提出、<毛詩正義>中論的刺世說,

 

 

與和近代學者提出的愛情詩歌的說法為主要分歧。

 

以下摘錄自『中文百科在線』的評論:

 

 

毛詩序》云:“《桑中》,刺奔也。

 

衛之公室欲亂,男女相奔,至於世族在位,

 

相竊妻妾,期於幽遠,政散民流而不可止。”

 

朱熹等持前說者大多是受《毛詩》影響,

 

並擧姜、弋庸乃當時貴族姓氏爲證。

 

 

從詩本身來看證據嚴重不足,

 

僅憑姓氏難以論定主人公身份是否為衛國公室。

 

另外,郭沫若大師的『甲骨文研究』指出:

 

『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,上宮即祀桑之祠,士女於此合歡,』

 

鮑昌《風詩名篇新解》推衍郭氏之說,
認爲上古蠻荒時期人們都奉祀農神、生殖神,
“以爲人間的男女交合可以促進萬物的繁殖,
此在許多祀奉農神的祭典中,
都伴隨有群婚性的男女歡會”,

“鄭、衛之地仍存上古遺俗,
凡仲春、夏祭、秋祭之際男女合歡,
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儀式”, “《桑中》詩所描寫的,
正是古代此類風俗的孑遺”,
“決不能簡單斥之爲‘欲亂’”。


詩三章,全以采摘某種植物起興。
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、婚嫁、
求子等內容時常用的手法之一,

也就是說,在上古時期,
采摘植物與性有著某種神祕的
或是象徵性的聯繫。 至於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繫在一起
或如何發生瓜葛,
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,在此不作詳論。
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,
以采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
材, 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構同形關係,
因為熾熱的情欲與綠意蔥蘢的草木
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。

所以,以“采唐”、“采麥”、
“采葑”起興, 在含蓄中有深情,形象中有蘊意

  


(評論引用來源:中文百科在線
http://www.zwbk.org/zh-tw/Lemma_Show/76607.aspx)

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陌路知己(擊汐) 的頭像
    陌路知己(擊汐)

    陌路知己~ 擊汐的私房話

    陌路知己(擊汐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